分类 教育学/心理学 下的文章

这篇文章是对近期诸多新闻报道与学生时代回忆的反刍。

沉默者是待宰的羔羊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当遭遇不公待遇时,发声更大的人总是更能获得关注和帮助,占理的人声音未必大,不占理的人声音未必小。 不管因为任何原因,沉默都只会让你逐渐陷入绝望,不能给予你任何有效的帮助。

不要成为弱者

我这里有些论据提供支持

弱者从来不是社会的保护对象

这是一个反直觉的现象。
你总能在互联网上浏览到各类“正义执行”的案件,或许你认为这就是法律和公众道德对弱者的保护。但是在实践当中这些能够通过互联网媒体解决自身所遭遇问题的人在其受害信息得到广泛传播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是我这里讨论的“弱者”了,尽管他们仍然是一个受害者。

法律体现的是公平而非“正义“

同样是一个反直觉的现象。
也许有人认为法律是保护受害者的,但是实践中法律也同样保护了加害者。比校典型的例子就是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一法律经常被网友戏称为未成年恶魔保护法 。这种现象我称之为“法律公平”。
永远别忘了,法律通常是道德的底线,网友们的互联网正义一般以线上口嗨枪毙、物理阉割、凌迟、车裂等花样繁多的惩戒措施居多,所以你希望的“正义”和实际上法律能维护的正义完全是两回事,

正义可能会迟到也可能会缺席

这是一个悲哀的事实,尽管出于社会稳定等复杂原因,大家都爱说”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但是反例也不少见,比如江西汪康夫,申诉56年即便有”受害人“为其平反还是至死也没能洗刷自己的冤屈。
这里还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迟到的正义还是不是正义?“ 我无意讨论该问题,我只是希望读者能体会到另一件事:法律具有滞后性。加害者往往是在完成加害过程后才受到法律制裁的,所以客观上法律并不能保护你完全不受侵害,只能在你遭受侵害后给制裁加害者提供依据。

只有怕事的受害者,没有怕事的加害者

这是我的爆论,但我劝你————一个可能成为家长的人听一听。
如果你看过我的其他文章,你可能知道我在幼儿园任教过。对于我身边的朋友,我一直告诉他们,教育孩子宁可惹事也不要怕事。
这句话也许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但根据我的实践来看,这么做绝对是教育成本最低的方案。
如果你不相信,那么请回答我一个问题:
有两个孩子打架斗殴,打赢了赔钱,打输了住院。如果是你的孩子参与其中,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获胜一方还是住院的一方?

这对于某些吝啬怕事的家长或许是个艰难的抉择,但如果是我,我一定毫不犹豫的选择获胜的一方。
原因如下: 获胜一方再次遭受攻击的机率更低,亦不容易造成孩子胆小怕事的处事性格。这时候你需要付出的只是钱和对孩子的反暴力倾向教育。我可能会惩罚孩子,惩罚是因为他打伤了别人下手太重导致其住院,但是我也会接着鼓励他,让孩子明白他动手保护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
那么如果孩子是落败的住院方呢?我相信即使没接受过心理学相关教育的人也很清楚,一个人从小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在后天有多难以纠正,这极大可能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其矫正教育或者说治疗的代价,是任何家庭都难以承受的。
如果你看到这里仍然坚定的支持自己的孩子成为那个落败方,请去看看心理咨询一次或者说每小时的价格吧。这笔医药费是花在别人的肉体医疗上划算还是花在自己孩子的心理疗愈上划算?
我相信聪明人都知道这笔帐该怎么算,如果你还是拎不清,那么我就只好恭维恭维你了,你和我的父母的教育理念真是一样先进

尾声

写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你,不要让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胆小怕事的人。
14岁以前,宁可接受孩子搞事也别让他一辈子怕事。

我庆幸,自己身体健康,头脑清醒,比别人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我庆幸,自己接触互联网较早,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具备完整的思辨能力。
我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出卖劳动力就能轻松养活自己,稍有所学就有机会活的的较为滋润的发达国家。
我庆幸,自己接受的高等教育让我在痛苦中幡然醒悟:这方世界不是黑白两色,还有更多彩色的值得我追寻。
我庆幸,我就是我,任何人的观念和思想都不能成为禁锢我一生的枷锁!

此至————万千曾经遭受校园暴力、性剥削、落后教育观念毒害的人儿。

看《儿童非暴力沟通心理学》的时候想起来自己小学一年级写作文的遭遇。
当时我写了一篇日记,大致内容是自己尝试醋泡(熟)鸡蛋并品尝觉得味道还不错。我不记得当时有没有写明是熟鸡蛋,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没有写明的。
随后当晚得到老师红笔大字批示,说我胡编乱造,还写明:醋泡鸡蛋有毒!当时觉得颇为委屈,拿回来给妈妈看,我不记得她具体怎么评价了,总之我印象里她不是很在意这个事情。
现在想来,就算是生的也只是可能存在沙门细菌,但是说有毒倒也不至于。
当时互联网还没那么发达,教室里连班班通都没有。即便是老师,也不见得对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一清二楚,老师这个身份最多意味着她对教材上的书本知识相对了解罢了。
想起来这个事情,是因为看到这么一段:

有个小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自己还拟了一个标题:苍蝇是从哪里来的?小作者在这篇不足百字的短文中说:他有一次摘下一朵花,看见里面有许多小小的苍蝇,所以他认为苍蝇是从花里钻出来的。老师对这篇作文大加赞赏,这个小朋友受到了鼓励,在后来的学习中勇于探索,成了一个很优秀的学生。
  但是大部分“胡思乱想”儿童却不能像这个小作者这样幸运。即使在目前,很多人往往将这种作文视作胡思乱想,因为很多中国的父母是不懂得这种“古怪”想法的宝贵之处的。而在西方国家,这却是受到高度重视的。
  事实上,想象力是人类智慧的第一缕曙光,缺少幻想的人生是苍白的!
  然而孩子的想象力却常常遭到大人的嘲笑!
  这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孩子的想象力就是在成人的误解中消失的!

不过这段内容里西方到底怎么看待我是不太敢信的,毕竟意林等文章的的回旋镖比比皆是,我也没去过西方国家,所有不予置评。
幻想是儿童的宝贵财富,这点倒是毋庸置疑。

我厌恶每天和自己的惰性做斗争,我憎恶自己的逃避。无数次从正路上滑到路边的沟壑里,又无数次的爬回去。
效率太低了,时间已经不多了,不能再这么耗下去。
我走下去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一份稳定的工作?逃避进入社会?是该好好的想一想了。
归根结底,学习是为了获得我想要的能力,能让我摆正自己位置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不自卑不胆怯的能力。
我的自信源于我的能力,我希望自己在讲台上镇定自若的给孩子们或者我的同事,领导展示我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被问道会什么的时候被迫沉默。
成为自己喜欢的人,和外界无关信息的对抗不能输。
过去的无法挽回,未来的尚可一搏。在失败之前我需要考虑的只有如何成功。

这学期开了幼儿亲子活动与家庭教育这门课。带我们的老师提到了内在小孩等概念。经过简单了解,让我对家庭教育又有了一些新的感触。故撰写本文以作记录。

以下内容来自互联网:
「內在小孩」探索自我療癒,3招與內在小孩和好、治療創傷

内在小孩是什么?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他就是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代表我们天生、本能、最自由的样貌,是由我们经历过所有无论好坏的记忆和情感构成,也包含有我们的创伤,那些从小没被满足的爱、照顾、关注、接纳等需求。

童年的照顾者(主要照顾者或父母)无形中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情绪反应、人际关係。内在小孩会吸收照顾者的所有言行,让我们感到一切的安全与不安全,包含负面想法和伤害,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各种影响,尤其在于人际关係影响深远。

不管在童年,还是成年后,当内在小孩得不到关爱与疗癒时,内在小孩就会受伤;他会让你的情绪容易失控;或在人际关係互动时感觉受挫,跟世界格格不入;在工作中不受重视,时常被欺负;在感情中受伤,没有建立亲密关係的能力;更在人生重要抉择时刻,认为自己“我不好”、“我不配”,进而可能导致你作出错误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