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并非针对“觉醒者”或“撅醒者”所写,主要对追求尽可能真实的认知世界的普通人作一参考。

 墙的设立和中外媒体的背后利益纷争造成的信息的不对等让很多人自以为自己掌握了更真实更详尽的信息。他们争吵,对骂,最终只在互联网上留下了一地鸡毛。本文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帮助普通人避免认知偏差,充分认识宏观世界发生的战争,争论,意识形态的对立等各种利益纷争的根本原因。

坚持使用多方信源

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有的人只相信自己翻出去看到的BBC和CNN,也有人只看CCTV和CCTN。在国内互联网上,这两个群体互称“觉醒者”和“撅醒者”,也有人称之为:“神神”和“兔兔”。不管怎么称呼,这两个群体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被外部信息裹挟着大脑的可怜虫。(我丝毫不为这句话的犀利用词感到抱歉,因为事实如此。)他们的观点往往取决于自己所摄取的单方信源,最终便成了信源背后的既得利益者们开展舆论和认知战最终谋取利益的工具。

思考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在

准确来说是要坚持了解信源背后可能相关的的既得利益者,比如美国之音,他为谁的利益服务?
从美国政府——>财团资本家。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主流美国媒体的利益链条大多如此。国内大媒体的利益所在亦不必多言。
只有了解媒体实际在为谁服务,再结合其背后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在你才能真正理解一个媒体的发文动机。

如何确定媒体的倾向性?

很简单,对比经常观点不同的信源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即可。你可以很容易发现,绝大多数的媒体的报道都是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我不能否认存在某些小媒体真的完全遵循新闻道德,不带有任何倾向性,但是这样的媒体实在太少见了,按照极限思想我们可以认为目前是不存在不带倾向性的媒体的。)

保持良好心态

 为什么专门加了这条?当你完全能像我一样做到上述要求的时候,你大概已经感到非常烦躁抑郁了。如果你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你还会发现这个世界上鲜少有人不求回报的在为你的利益而努力。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啊!但是无需感到失望,你的应得利益本就应当由你自己争取。
有谁愿意为你付出许多自己的利益又不求什么回报呢?曾经大量中国民众认为有一个这样的人叫毛泽东,现在大概率只有你的父母了吧。
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事物,但你可以选择努力创造自己喜欢的。
停止和哪些可怜虫争辩吧,把时间用来提升自己。
清醒的生活着就是为了创造自己喜欢的生活。

补充 出世入世与共情的关系

谢天谢地我还有这些好朋友让我有机会进一步充实本文内容。 他的评论让本文(也包括我)摆脱了一些政治视角看待问题导致的局限性(或者说也是出世的局限性),让文章更加贴切日常生活。这是我起初撰写后就感到痛苦的问题,但是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造成问题的原因。

 GoodSpeed提到了出世和入世的概念,当前常常被我们看到的社交媒体上争来争去的网民大多处于入世状态。人是社会性动物,因此不能长期处于出世的状态,介于出入之间具备独特的旁观者视角才是最为“自在”的状态。我在上文只提到不能被别人挑起的情绪裹挟思想,但生活中也不可能完全摒弃人所固有的情绪。(受写作动机引导,我对读者的预判只是基于出世状态对入世状态的预期,并没有过多深入。)

如何让自己处于这样“自在”的良好状态呢?

其中一个关键是具备良好的共情能力,或者说换位思考的能力。不要急于对时间下结论,尝试与被观察者保持相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将给予我们不一样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能有效降低我们受单方面情绪的裹挟的风险。
当然,表面上GoodSpeed没有具体谈到共情的尺度问题,但是实际上尺度的把控技巧已经被提出过了。上面的补充内容我中使用了“尝试与被观察者站在相同的角度”而不是"站在被观察者的位置",使用第一种表述实际是为了符合GoodSpeed提到的“旁观者”。
如果完全站在被观察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则会与被观察者过度共鸣,最终也会落入单方面的情绪冲击中。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同一角度保持距离”。从二维解释这一点:在一个极标系中,与被观察者保持同一极角不同极径。即:保持同一角度,但不能完全贴在被观察者身上。

标签: none

已有 5 条评论

  1. 墙的设立和中外媒体的背后利益纷争造成的信息的不对等让很多人自以为自己掌握了更真实更详尽的信息。他们争吵,对骂,最终只在互联网上留下了一地鸡毛。

    我不说,因为我懂得太多。

    坚持使用多方信源

    我更在意我眼睛看到的,和好朋友告诉我的。

    他们的观点往往取决于自己所摄取的单方信源,最终便成了信源背后的既得利益者们开展舆论和认知战最终谋取利益的工具。

    因为他们既浮躁又看不懂事情。

    思考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在

    同样地,思考这些于你的利益何在。你的存在于他们的利益何在。

    如何确定媒体的倾向性?

    我不看媒体,自己的见解就是自己的。

    保持良好心态

    如果光是被这些人这些事就能搞砸心态的话,我觉得还是太 childish 了。世界不在乎你,而你要自己照顾自己。

    1. 你的评论让这篇文章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不过做到这些的人就很少了,更别提和你一样保持自在。当然我是希望能做到的人更多些,能让互联网少些不必要的乌烟瘴气。

      1. 其实这个问题就和出世和入世差不多。我们社交礼仪课的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学习过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她是这样描述她的改变的:最开始是入世,然后变的出世,但现在上了年纪就明白了入世的同时也可以出世。

        既不一头扎进去,也不完全的出世我觉得才是最好的生活风格。这样就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看新闻,从里面学习。入世就是被那些东西操纵你,最后丢失更深层的东西,剩下的只有一堆感情(你看到的一地鸡毛)。出世则就是完全与社会脱节、只追求更深层的,这样也不行,因为人类脱离了社会活不了。

        1. 试着分析一下:除了面对善恶时人本能有的判断以外,会感到烦躁抑郁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你在“以己度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在用量自己的尺子去量别人。「之所以我讨厌别人的懒惰是因为我不想让自己成为懒惰的人」「之所以我会烦躁抑郁是因为我不想自己成为那样」但现在的问题是,社会是残酷的,你不接受的话社会也会强迫你接受。

          所以你还得“推己及人”理解别人所想的,也就是共情。(共情和同情的区别是,前者是地位相同的,后者的地位是我高别人低的)而学会共情才是理解事和处事的关键。

          举个例子:有一则新闻,地上一个女人打滚大哭乱喊。以己度人的结果就是:真恶心,泼妇!等等等 这样不仅有攻击性,而且还把自己的好心情给坏了。推己及人则是,她在地上大哭那她一定很痛苦吧。她是不是需要帮助呢?

          这两种考虑的方法就很大地决定了看事的态度。有些人一开始以及度人然后被社会磨平了棱角,就变成纯纯的冷血动物了。而有些人则能和别人共情,理解人和事。如果你仔细想想,秦老师的事也就是这样。如果你会站在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大家都会舒服。更重要的是,这样能让别人感到被重视被理解被尊重,ta就会自然地想接近你。这同时也是社交的关键。

          1. 你看待问题的方式比我的描述的要清晰许多,没有这些评论,这篇文章便失去了意义。现在看来我能做的就是抛砖引玉,开个头,引出更高层次的解释。刚好也算达成我的目的了。我们也有类似的课程,但属于选修课,我没选这个。我们的课程很多都是和心理学相关的,授课老师也有几位是心理咨询师。但是受限于授课环境,想让她们扩展太多内容也不太可行。因为我的同学们不是特别的配合,也算是大专的局限性了,她们没有意识到有些内容比上课刷的短视频更有用。不知道你们的老师有没有线上录制的公开课,有的话一定抽空去看看。

添加新评论